反邪宣传
邪教解剖
反邪资料
法律法规
 
您现在的位置:青风若水 -反邪宣传 -邪教解剖
帮教工作中常用的心理学方法

文档来源:中国反邪教 发布日期: 2022-06-06 15:24:44

 

帮教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矫治工作,因而也就涉及许多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笔者在多年来的帮教工作中,总结出了几种常用的心理学方法,在此和大家进行一下交流。

一、善用心理暗示原理破解所谓的神秘体验

心理学认为,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表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它是一种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它。我们在生活中无时不在接受着外界的暗示,比如,电视广告对购物心理的暗示作用等。还有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比如,甲告诉乙,第二天要去他家找他,如果第二天一早有人敲门,那么乙最先想到的就是甲,因为他已经接受了甲的心理暗示,主观上已经肯定了第二天甲要来他家,所以一大早有人敲门,他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了甲,但实际不一定就是甲,来找他的或许是另外一个人。

邪教痴迷者往往是一开始接受了邪教教主的心理暗示,因而感到自己的病得到好转,或者是出现了什么神奇的现象,而这些所谓的“实践印证”和“神秘体验”使得他们更加相信邪教歪理邪说的真实性和神秘性,从而对邪教越发痴迷。

笔者发现,在邪教痴迷人员中,最难破除的无异于他们自己的神秘体验,而神秘体验也是他们坚持到今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他们往往会这样说:“我自己有亲身感受,自己有亲身经历,别人说什么也动摇不了我。”要破除神秘体验,除了运用科学知识和树立科学理性精神外,运用心理暗示也是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对于那些知识功底欠缺、文化程度不高的人来说,接受起来就容易些。所以利用揭示心理暗示原理来做当前的邪教痴迷者的工作,往往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例如,“法轮功”人员刘某,早年曾经转化过,因为当时没有从内心彻底转化,结果回家后遇到了一些所谓的神秘现象,比如回家后看到屋子里有一条蛇,再加上身体出现病态,她就联想起李洪志所说的“附体”“报应”等恐吓的话来,于是思想很快出现了反复。前不久再做她的思想转化工作,她说出了自己反复的原因所在,我们就用了解心理暗示的方法帮助她解开了多年的思想疑惑,跟她讲这一切都是因为心理暗示所引起的错觉,其实这一切跟转化一点儿关系都没有,都是因为受了李洪志和“法轮功”的心理暗示。她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和道理,思想完全扭转过来了。

认知疗法。认知疗法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心理治疗领域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理论和技术。这种改变人的认识和观念的思想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辩证法”(也称“产婆术法”)。具体操作方法是,由本人说出自己的观点,并依照这种观点进行进一步的推理,最后引出矛盾和错误,从而使其认识到先前思想不合理的地方,并由本人自己加以改变。

比如我们经常提问他们的问题:“既然李洪志称自己有无数的‘法身’可以保护弟子,可当弟子有了重病或出了灾祸时,李洪志的‘法身’为什么不出现呢?你违法犯罪被抓了,可李洪志的‘法身’保护你了吗?”

或者说“‘全能神’的‘女基督’既然吹嘘自己是全宇宙唯一的真神,无所不能,那为什么还要用假名逃到美国去呢”等等,这样的话题和提问都属于“产婆术”式的对话,通过这种对话,使他们推翻原有的错误观点,形成正确的认知。

二、叙事疗法

叙事疗法是受到广泛关注的后现代心理治疗方式,它摆脱了传统上将人作为问题的治疗观念,通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方法,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通过叙事心理治疗,不仅可以让当事人的心理得以成长,同时还可以让咨询师对自我的角色有重新的调整与反思。叙事疗法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现代心理治疗技术,具有操作性强、效果显著等特点,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所谓叙事心理治疗,是咨询者运用适当的方法,帮助当事人找出遗漏片段,以唤起当事人改变内在力量的过程。叙事心理治疗对“人类行为的故事特性”,即人类如何通过建构故事和倾听他人的故事,来解决当事人的复杂的情感问题。 叙事心理治疗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为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麦克·怀特及新西兰的大卫·爱普斯顿。叙事作为一种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叙事可作为心理学研究中获得深度资料的重要手段。叙事资料作为数据资料的补充,可以通过对具体个案的深入剖析而揭示出一般的规律或独特的意义。其次,叙事还可作为干预手段在研究中使用。叙事总是与反思联系在一起,我们在叙说生活故事的过程中,也就审视了自己。这种反思或审视是一种内源性的干预,使我们自律,变得对我们的生活负责。 叙事疗法把人与事分开,以人性的眼光看人,而不以道德教育人。叙事疗法相信当事人才是自己的专家,咨询师只是陪伴的角色,当事人应该对自己充满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并且更清楚解决自己困难的方法。 叙事疗法对多数适合心理咨询的人都有较好的作用,是当今重要的心理咨询方法之一。

近些年,随着对邪教受害者心理矫治工作的深入推进,叙事疗法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帮教工作中,通过与当事人轻松聊天,回忆青少年时代以及儿童时代,甚至是婴幼儿时代的成长故事,从中挖掘出闪光的、有利于受害者思想转变的积极因素,从人性角度进行分析与引导,使其摆脱以往的阴影,心理得到快乐健康地成长。

在心理矫治中,我曾经接触到一位“法轮功”练习者齐女士。齐女士47岁,看上去并不是一个自私自利之人,面容比较和善,性格也比较诚恳与忠厚,但就是对“法轮功”非常痴迷,曾经被拘留过一次,这次又被判刑,转化起来难度可想而知。笔者介入工作后,与齐女士谈了很久,她也能认识到“法轮功”的修炼是十分自私的,但仍不肯放弃,她认为自己还达不到那个境界。后来,我们列举了大量事实,破除李洪志的歪理邪说,她也认可,承认李洪志的“消业论”害死了很多练习者,也认识到“法轮功”参与了政治,李洪志撒下了弥天大谎……这些虽然都能认识到,但就是不肯转化,原因是相信李洪志所讲的“圆满”是真实存在的。我们进一步跟她讲,李洪志在其他事情上骗人,在“圆满”问题上难道不能骗你吗?与其说她相信李洪志所讲的“白日飞升”是真的,毋宁说她不愿意打破自己的“圆满”的白日梦。

帮教工作一时陷入了僵局与困境,如何突破这个瓶颈,仅仅靠破除歪理邪说看来是无法完全走进她的心灵深处的,于是我们就采取了叙事疗法。我们设置了一种轻松和谐的谈话氛围,先和齐女士谈起了她的家庭、她的孩子和丈夫,发现她的家庭比较美满,丈夫对她很疼爱,儿子也很孝顺,与公婆的关系也比较融洽,估计问题可能就出在她的原生家庭以及童年及青少年的创伤方面。于是又和齐女士谈起了她的原生家庭、她的童年时代及青少年时代。在谈话中我们了解到,齐女士三岁丧父,母亲带着她改嫁到继父家,继父家当时也有几个孩子,不过继父人不错,相处得都比较好。不幸的是,过了几年,继父也染病而亡,再次守寡的母亲带着她,怀着悲哀的心情离开了继父家,母亲靠做缝纫活儿维持生计。好不容易熬到她长大,给她找了不错的婆家嫁了出去,母亲心里的石头总算是落了地。等她生了孩子后,母亲就开始帮她带孩子,看着他们夫妻和睦、孩子健康,母亲的心里不知有多高兴!齐女士内心一直觉得母亲这一生命太苦了,一定要好好给母亲尽尽孝心。

在齐女士孩子三岁时,有一天,母亲在院子里和邻居聊天时,无意中说到想给她买一套房子,但现在钱还没有攒够。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在座的邻居中有一个人是从监狱保外就医出来的,听到这话起了歹意。一天晚上,她上夜班,丈夫也不在家,那个人来到家向母亲要钱,母亲不给,要喊人,那个人气急惊恐之下,抄了一根粗棍子将母亲打死。齐女士当时正在上班,当邻居把她叫回来,将此噩耗告诉她的时候,她的头脑一片空白,哭都哭不出来了,晕了过去……

此后,母亲的悲惨离世成为她心头抹不去的悲痛与阴影,为母亲尽孝的愿望已经随着母亲的去世而幻灭。母亲一生的辛酸与不易一直萦绕在她的心头,如何才能实现为母亲尽孝的夙愿,成为她日思夜想、无法摆脱的心理困扰。

正在这时,有人向她宣扬修炼“法轮功”可以让人“圆满”上天,可以把被伤害的亲人度到自己的世界里去当个“众生”……她的心头一亮,精神为之一振,心想:如果是这样,那么为母亲尽孝的愿望不就实现了吗?修炼,成为她实现自己孝心的一个最好的途径!于是她一头扎进了“法轮功”中,不论“法轮功”出现什么样的问题,也不管别人给她讲了多少道理,她就死死地抓住“圆满”这棵救命稻草不撒手。

问题的根源找到了,现在就要看如何开发她故事中的积极因素,重新建构新的故事。我们首先肯定她对母亲的一片孝心,“百善孝为先”,这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尽孝的方式出了问题,靠“法轮功”来成全对母亲的孝心,这是丝毫不可能的,因为李洪志所说的“圆满”完全是骗人的鬼话;二是如果你的母亲有在天之灵,她要知道你为了她落得这个境遇,她的心中会是什么感受?假如你儿子为了孝敬你而触犯法律坐牢,你的心里会是什么滋味?你难道希望你的儿子这样吗?《弟子规》中说:“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她说当然不希望。我们说你的母亲也同样不愿看到你今天这个样子!三是你的亲人也不只你母亲一人,你还有丈夫、有儿子,你为了母亲而忽视和伤害了丈夫和儿子,也不是母亲所希望看到的。你自己作为一个母亲,最希望看到孩子什么?难道不是孩子家庭幸福团圆吗?你今天弄得妻离子散,家不像家,母亲的在天之灵也会感到难过的,你说不是吗?她点点头说“是”。我们说:“哪个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呢?如果你母亲在天有知,她一定会让你早日回家,给儿子娶媳妇,与丈夫白头到老的。”她不住地点头,沉吟片刻说道:“这件事一直压在我的心头二十年了,我始终不敢面对它,从来也没有向别人提起过。今天说到这儿了,我才把这件事儿说出来,心里感到轻松多了。”我们又问了她一些细节,让她在回忆中增加面对这件事情的勇气,她边回忆边诉说,积压已久的心理症结终于被解开了。

至于什么是“圆满”?齐女士恍然大悟地说:“我现在终于明白了,回家之后与丈夫、儿子团团圆圆,那才是真正的圆满,圆满就在人间,圆满就在现实生活中。”

叙事疗法主要是用来解决个性,即特殊性问题,即个人所具有的不同的经历,所特有的因为特殊的经历所导致的心理问题,重点在于寻找成长中遗漏的片段,通过深度回忆这些片段,从中寻找到突破点。

三、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 比如,有人在沙漠中发现了一滴水,积极者说:“太好了,还有一滴水,我还有活下去的希望。”可能顺着这滴水,会发现小河、溪流,走出生命的困境。而悲观者则说:“就一滴水啊,看来我是死定了。”从而放弃寻找水源的希望,陷入绝境。再比如,社会上出现了灾难,邪教痴迷人员就认为是“世界末日”“人类大劫难”,赶快寻找避难所,邪教组织也乘机煽风点火,发展成员,而那些有责任感和积极的人则会认为,灾难从古到今,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人类有了灾难,不是逃避,不是悲观,而是挺身而出,去战胜灾难,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幸福。

合理情绪疗法实际上就是一种对有情绪障碍的人实施再教育的过程。通过逻辑分析,指出学员不合理的认知方式,并指导他学会用新的、合理的认知方式来代替。理性选择的作用,强调人能够“自己救自己”,而不必仰赖魔法、上帝或超人的力量。

一般说来,帮教对象不会简单地放弃自己的信念,虽然他们往往不加批判地接受了许多现成的看法,但面对来自志愿者的质疑,他们也会想方设法地为自己的信念辩解。因此,志愿者需不断努力,借助于这种辩论过程的不断重复,使对方感到为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辩护变得理屈词穷了,使他们真正认识到:

第一,他们的那些不合理的信念是不现实的,不合逻辑的东西;

第二,他们的那些信念是站不住脚的;

第三,分清什么是合理的信念,什么是不合理的信念;

第四,以合理的信念取代那些不合理的信念。

帮教人员应抓住对方的不合理之处发问,因为对方在这一过程中自己也感到自己的想法的无道理及可笑和不可取,因此比较容易心服口服。主要是找出邪教教义的矛盾点,揭露其荒唐之处。

近期工作过程中,曾有一名“法轮功”人员受“大纪元”反动反华宣传的影响,美化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战争。她说:“日本不是来打中国的,他们是因为喜欢中国的文化才来到中国的。”我反过来问她:“既然他们喜欢中国的文化,那为什么要搞南京大屠杀?搞旅顺屠城?杀了那么多的中国老百姓,残害了那么多的中国妇女?难道这就是喜欢中国文化吗?”她无话可说,接着又给她举出许多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她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道歉说:“是我错了,日本就是来侵略中国的。”我说:“固然是你错了,但是这个错误的信息是谁提供给你的?你是从哪里得到的呢?是从‘大纪元’吧?是‘大纪元’故意歪曲和篡改历史,误导你走上与中华民族为敌的道路,这样的网站还能相信吗?”这样一步步地引导,使她终于认清了“法轮功”的那些网站都是西方反华势力的传声筒,是为了抹黑中国、丑化中国、唱衰中国。

帮扶志愿者要时刻保持清醒、客观、理智的头脑,根据对方的回答一环扣一环,紧紧抓住其回答中的非理性内容,通过不断重复的辩论,使对方动摇原有观念。

但是,帮教人员还不能满足于此。因为我们的角色不仅是个辩论者,也是一个权威的信息提供者和合理生活的指导者。这就是说,通过辩论,不仅要使对方认识到他的信念是不合理的,也要使他分清什么是合理信念,什么是不合理信念,帮助他学会以合理的信念代替那些不合理的信念。

四、破解“选择性接触”法

选择性接触理论源于传播学,是指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活动之际,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媒介和内容,而是更倾向于接触与自己的既有立场、观点、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媒介或内容加以接触,而有意无意地回避那些与自己既有倾向相左的媒介或内容。

研究表明,“选择性接触”中作为选择依据的,除了兴趣或爱好等个人因素以外,受众的群体价值和群体规范起着重要的作用。“法轮功”痴迷者之所以会出现“选择性接触”现象,是因为他们受“法轮功”邪教组织价值、组织规范的影响,限制了自己的知识、眼界、思路,只对“法轮功”的语言、行为规范作出反应。

比如,我们在帮教工作中,如果和帮教对象所谈的内容不符合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比如,我们谈到“法轮功”对社会的危害,或者出现拒医拒药而亡的例子,他们的态度就很排斥,因为这与他们已有的组织价值、组织规范是相反的;而如果我们要是谈起《转法轮》,谈起修炼,说他们是做好人的,他们马上就觉得有共同语言,就表现得很愿意交流。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指出他们所存在的这种选择性接触信息的片面性,引导他们兼听则明,告诉他们面对那些与“法轮功”价值取向不同的意见,也要接受和反思;不能只愿意听人说自己好,只愿意听虚假的话,而不愿意面对自己、组织和教主的错误与荒唐,这样才是理智的做法,才能够明辨是非,识别正邪,认清邪教本质,与邪教决裂,走上光明大道!

五、认知行为疗法

伊凡·彼德罗维奇·巴甫洛夫是苏联著名的生理和心理学家,他的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也能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者消失。后来,社会认知学派认为,人类的思想、感觉、行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境的观察和解释的影响,不适宜的社会行为产生于错误的知觉和解释。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是邪教中顽固痴迷人员,还是一般邪教信徒甚至是初涉邪教的人员,他们加入邪教组织、参与邪教违法活动,都是因为其出现了错误的认知行为,这些错误的认知行为包括邪教痴迷人员的各种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过程以及违法活动,如邪教痴迷人员因受邪教歪理邪说影响而产生的不正确的意识和潜意识、混乱的思维、不切合实际的意念、幻想及荒谬的推论等,这些都能以通过揭露邪教的歪理邪说、重新学习正确的有益的知识,建构正确的思维方式而得到改变。

破解“从众心理”法: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李洪志及其“法轮功”充分利用并强化人普遍具有的“从众心理”特点,拉拢心怀各种功利目的的人进入“法轮功”团体,这种强化“从众心理”产生的拉拢效应,使“法轮功”邪教组织如“滚雪球”般迅速壮大成势,其毒害也如瘟疫般蔓延。让中毒的痴迷者至今不能理性认识“法轮功”的邪教本质。比如,在帮教工作中,我们可以举例说明李洪志如何运用信众的从众心理,从而发展和控制成员,最典型的如所谓的“法轮大法研究会”的骨干成员,都是在当时有一定社会地位或者有高学历者,这样一来,那些普通的练习者就会觉得:要说咱们啥也不懂,人家那么有文化,那么高的地位,难道人家也傻吗?人家那么聪明的人都相信,咱们能不相信吗?在实际帮教中,发现不少普通痴迷者都存在着这样的从众心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跟他们分析并不是所有的高学历人员都心理健康,不是都性格健全,不是三观都正确,也不是具备所有的知识,他们也存在着自己的缺陷和局限性……再举一些例子佐以说明,基本上就能打破他们的这种从众心理。

六、“自恋心理”剖析法

自恋癖也称自恋症、影恋或纳喀索斯症。纳喀索斯是希腊神话里的美少年,他拒绝爱情,却对自己水中影子爱得发疯,直到溺水而死,变成水仙花。纳喀索斯症后来也就成了自恋症的专用名称。而“法轮功”痴迷者这一群体如同纳喀索斯,他们长期沉迷于李洪志给他们营造的所谓精神家园中,排斥外界,通过幻想、自夸来虚构一个强大的自我,以求获得安全感、纾解自身的生存焦虑,从而形成了强烈的自恋人格。

比如,李洪志所说的“你们是走在神路上的人”“一上来就把你们推到了很高的层次上”“你们是未来的佛道神”“你们是当今世界的风流人物”“你们是世界舞台上的名人”等等说辞,特别符合这些人的自恋心理,膨胀了这些人的虚荣心。只有对此进行详细的剖析,才有可能使他们重新认识自己,把思维拉回到现实中来,促使其进行深入的思考。

除“法轮功”“全能神”信众群体的自恋外,其邪教教主也有着极其强烈的自恋心理,喜欢拔高自己,喜欢让人崇拜,喜欢以我为中心等都是自恋心理的体现,教主的自我神化和教主崇拜的形成是典型的自恋心理的体现。

七、沙盘游戏法

沙盘游戏治疗是一种技术,它能更易深入来访者的无意识,更能够洞察来访者的心理轨迹,释放内在情绪,使来访者的深层次人格得以表现。通过分析师引导来访者了解自我、提升自我达到咨询与治疗效果,同时,也可以让分析师本身的压力得以释放。

当然,使用沙盘游戏治疗也需要一些技巧。为了能更好地体现效果,首先不要强迫来访者做沙盘游戏,而且最好是在建立咨询关系后才开始进行沙盘游戏,这样能给来到咨询室的工作对象安全感,把他的内心世界呈现给你,当然,在特殊情况下,如果其他技术不适用,我们也可以直接从沙盘治疗开始,但是,这个时候分析师个人的能量一定要充沛,要能很好地守护住沙盘,守护住沙盘室的氛围,让来访者感受到“自由、保护的空间”。其次,在整个沙盘过程中,尽量地减慢速度,使来访者能更用心去感受,这样可以增加后面工作时来访者对某个沙具的关注力度,提高关注的质量。还有,在来访者示意完成沙盘后,最好不要马上工作,先引着他静静地体会自己的作品,让意象更快地进入她的头脑引发思考。在分析过程中切记是感受而不是解释,不要让你的意识破坏了来访者与沙盘的“情感对话”。最后,沙盘游戏是需要一些象征学的知识的,这一点每个分析师都要尽可能地学习和涉猎,但在咨询室里,来访者做沙盘游戏的时候,你要把这些象征学的知识尽量地扔到窗外去。

此外经常运用在帮教工作中的还有“趋利避害”心理剖析、“积极心理学”的方法(也叫利导思维法)、提高情商,以及催眠法等,这些心理学方法的运用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灵活掌握,其最终目的是更好地促成他们的思想转变。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心理学方法可以很好地应用在帮教实践中,这有待于我们的不断探索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